中海大学子三下乡:行滨州“下馆子”历非遗续传承

时间: 2023-12-22 20:28:31 |   作者: 产品中心

  • 产品规格

  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五代始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清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使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碰撞与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主流化的时代进程,一些非遗项目趋向边缘化,模糊化,渐渐消失在了大众视野。

  为响应当地政府的“非遗+保护”政策,遵循“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N”创新发展路径,有效助力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传统手艺人担起蓝图一隅的责任,负重前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黄河故事”海大学子滨州非遗传承实践团立志唱响“为滨州非遗流量扶贫”的口号,挖掘文化活力,了解传承故事,感悟时代责任。实践团成员于8.2日从五湖四海奔赴滨州,进行了维期10天的线下实践。期间,团队参观了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美术馆,滨州市博物馆,黄河楼,过程中积极沟通体验,用心感触文化温度。随后,实践团前往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吕剧团、沾化渔鼓戏剧团、惠民县河南张村泥塑、沾化区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博兴草柳编市场、滨州市影剧院等地,通过拜访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惠民泥塑、枣木雕刻等非遗技艺简单制作的过程、走进戏剧表演后台、欣赏吕剧表演、体验莲花灯制作、对博兴草柳编市场开展实地调查等活动,实践团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蕴藏在展品背后的宝贵财富,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移步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走进民间文学区,郭城栏儿的故事跃然耳畔,从口口相传到活在字里,从偶现低俗迷信的笑谈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启迪,成员们了解到传承人的艰辛和不易。极具地方特色的叙述口音地道有趣,惹起一片欢声笑语。

  伴着故事诵读,小组成员很快又被眼前的缤纷色彩所吸引。民间剪纸,惠民泥塑,木版年画,葫芦烙画,充满想象力的黄土人民用思想的网编制成生活的艺术,家庭的幸福,美好的祝愿。色彩与工艺的完美融合是劳动者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小组成员无不震撼惊叹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边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文化渊源,一边在亲身感受中体悟艺术的多彩。

  登上滨州博物馆二楼,这里从史前时代延伸至明清时期系统介绍了滨州地区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人文内涵。成员们浏览生物古迹,挖掘史前文明,观摩古城模型,摸清宫殿陈列,欣赏文人书画,体悟孙武智慧。考古之最的丁公遗物,商周时期的制盐盔形器,魏晋时期的佛造像,一件件代表性展品串联起了滨州的历史蓝图,成员们参观学习进一步感受到文化宝藏的弥足珍贵,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吕剧素有“栓老婆橛子”之称,其婉转优美的唱腔,浓溢生活气息的表演,独具特色的坠琴音色深受百姓们喜爱。到达滨州市吕剧团,两位团长与成员们开展了一场关于吕剧历史、现状的座谈会。吕剧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聆听了吕剧传承故事,也了解到了受众减少、人才教育培训困难、文化认同感不足、市场支持有限导致的人才流失都是吕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随后,在团长带领下,成员们旁听了吕剧团学生们的一节课堂,学生们嘹亮悠扬的嗓音引得成员们叹为观止。最后,成员们参观了吕剧团演员们的练习、彩排流程并欣赏了乐手的坠琴演奏。脱去一身凡衣,披挂胖袄戏袍,登台相入将出,演绎百味人生。作为山东省代表性剧种之一,成员们倚坐客席,当起了看官,入耳是柳腔,眼见是台戏,虽无茶酒瓜子,也惹人留步难移。吕剧,沾化渔鼓戏,阳信秧歌,胡集书会,传统曲艺的荣光在一位位老艺术家的戏曲人生中得以重生,台前落幕的背后串联着莘莘学徒的尊敬与传承。至此已成艺术的古老音符必将勇挺时代潮头。次日晚,成员们于滨州市影剧院欣赏吕剧表演《墙头记》,精彩的表演让成员们生动的感受的中国文化瑰宝的灿烂多彩。

  渔鼓咚咚,渔胡高昂,在沾化老汽车站下车,成员们来到了沾化区渔鼓戏剧团,沾化渔鼓戏同样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采访渔鼓戏剧团的老师,成员们经历了一场穿梭历史的时间旅行,仿佛置身于渔鼓戏从面临消亡到重获新生的故事中。

  来到博兴草柳编市场,走访了草柳编制作工坊的一些老手艺人,他们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然植物编结技艺。实践团了解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博兴草柳编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内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扶贫就业的好行业。但近年来由于人力成本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柳编的生产,有部分生产厂商正在面临停产。随后,老匠人为实践团示范了柳编产品的基本制作过程。

  文化名城,孙武故里,实践团来到滨州市惠民县。惠民泥塑是山东省惠民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古朴,做工精巧,色彩艳丽,形象突出,富有装饰性。实践团拜访了惠民泥塑的传承人张凯老师,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泥塑制作的简单方法,参观泥塑制作工具、模具、制作流程,体验了惠民泥塑调色等简单步骤,探讨传承惠民泥塑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百枝火树千金屧,旧时元宵,惠民灯会上总少不了缤纷多彩的莲花灯。实践团拜访了莲花灯传承人王相华老师。莲花灯有八卦灯、鱼灯、元宝灯、风灯、水灯、滚灯等十多种造型,而成员们对其中可以滚动而蜡烛却长明不摆的滚灯最感兴趣。王老师拿出家中的竹条,一步步指导实践团制作滚灯的灯架。随后,王老师向成员们讲述了自己学习莲花灯制作技艺的故事。小小莲花灯蕴含了源自明代的光芒与气息。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赋枣》中说枣树“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枣树枝干是上好的木材。一雕一琢精诚之至,一器一物匠心独运。实践团来到滨州市沾化区木雕枣雕协会,拜访了枣木雕刻传承人丁国勇老师,丁老师幽默地向成员们讲述了自己学习枣木雕刻的故事,又与成员们探讨了枣木雕刻当前遇到的难题与成就。随后,丁老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精美的枣雕展品。

  实践团与非遗办公室顾红红主任开展了总结采访,就非遗传承方面展开访谈。回首保护传统手艺,民间艺术工作开展历程。从前期面临的手艺人老龄化,传承人空缺大,资金补助甚至不够基本生活保障,再到国家有关政策落实下设立国家,省,市级别的项目专项资金,“非遗进校园”宣传活动的开展,目前已“抢救”成功多种濒失技艺。社区企业大力兴办资助项目,加大传播力度,线上辅以宣传视频,非遗专栏旨在让一迹迹失落宝藏与日常生活接轨,在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勇于开拓创新。

  在谈到“非遗走进校园”时,采访人提起了兴趣。作为土生土长的滨州人,她也很好奇校园生活究竟会融入怎样的非遗项目。顾红说道:“我们设立了传习馆供学生择而专攻,并在部分中小学改课间操为武术和莲花烙,希望培育更多的非遗小匠,用民间手艺作艺术熏陶。”

  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更高质的大众需求,仅限于媒体的宣传途径并不能够满足非遗的现阶段发展,传承工作仍然亟待专业的多平台运营,创新性锚点设立来打开市场,非遗变新衣的盛世之景仍需晚夜星空下的点点光亮指引归家的方向。

  11层展楼巍然屹立,成员们缘梯向下,层层惊奇。立于馆顶,南观黄河,北瞰城市,能够领略到黄河之水从空中穿越而过的神奇壮观。从黄河六次改道的错位图,到生态黄河的物种缤纷,再到调水调沙的历代回顾,也不妨鲁绣,剪纸,虎头装饰的非遗展厅,到孙武专题的席地测试,再到孔子文学的品读鉴赏,成员们收获颇多,了解到黄河文化对当地形成的深远影响,也惊叹于万里黄河第一楼的科技出圈。百花齐放的非遗传承背后少不了母亲河的滋养,讲好黄河故事也为非遗传承发声。

  心中有火无畏前方。一叶孤舟,千帆也成林。愿学子们都能为非遗传承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活力,鼓舞着,高亢着,笑对落子无悔去!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