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具结构pdf
[ 2024-02-16 ]     作者: 新闻中心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结构,其包括二相隔而设的脚垫,且二脚垫的相对侧的底部分别形成一承载台;二承载台之间跨设一下顶出板;该下顶出板的上方设有一上顶出板;且二脚垫上设有一公模;该公模上设有一母模。如此一来,通过脚垫上所形成的承载台替代原先的下固定板,使得压铸模具的结构更为简单。

  1: 一种压铸模具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二脚垫,相隔而设,且其相对侧的底部分别形成一承载台; 一下顶出板,其二侧的侧缘跨设于该承载台上; 一上顶出板,其设于该下顶出板的上方; 一公模,设于脚垫上; 一母模,设于公模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结构,其特征是:该承载台为垂直凸 缘。

  现有压铸模具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下固定板10’,该下固定板10’的外侧相隔设有二脚垫20’;而该下固定板10’的内侧设有一下顶出板30’,该下固定板10’上对应下顶出板30’的区域设有若干过孔101’;该下顶出板30’的上方设有一上顶出板40’;且二脚垫20’上设有一公模50’;该公模50’上设有一母模60’。

  如图2所示,开模取出成品时,压铸机台(图未示)会伸出数根顶出杆80’,顶出杆80’穿过下固定板10’中的过孔101’向上推动下顶出板30’、上顶出板40’,和安装在上,下顶出板间的顶针,从而将成品顶出。

  现有压铸模具结构中包括一块体积较大的下固定板10’,浪费材料和加工费。另,由于不一样的品牌、不同吨位压铸机台的顶出杆80’位置会不完全一样,当对现有压铸模具结构可以进行试模和移模时,往往会受到压铸模具结构和压铸机台不匹配的困扰,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之原因是不同压铸机台的顶出杆80’的位置与下固定板10’上过孔101’的位置会不相同,顶出杆80’会与下固定板10’干涉,因此导致重新卸模、修模,耽误的时间、人力、物力将相当巨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结构,其包括二相隔而设的脚垫,且二脚垫的相对侧的底部分别形成一承载台;二承载台之间跨设一下顶出板;该下顶出板的上方设有一上顶出板;且二脚垫上设有一公模;该公模上设有一母模。

  相较于现存技术,本发明压铸模具结构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可节省下固定板的材料费和加工费。另,要将本发明压铸模具结构安装到其它不同压铸机台上时,不会有顶出杆与下固定板干涉的困扰,提高了模具的安装时的通用性,使模具设计人员不需对每套模具顶出杆位置做校验,极大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如图3所示,本发明压铸模具结构包括二相隔而设的脚垫20,于本实施例中,二脚垫20平行而设,且二脚垫20的形状相同,二脚垫20的底面及顶面为水平状,脚垫20的底面直接架设于一压铸机台(图未示)上。且二脚垫20的相对侧的底部分别形成一承载台201,于本实施例中,承载台201为一垂直凸缘;二承载台201之间跨设一下顶出板30,即下顶出板30的二侧缘置放于承载台201上。该下顶出板30的上方设有一上顶出板40;且二脚垫20的顶面跨设一公模50,公模50与上顶出板40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以作为顶出行程;该公模50上设有一母模60,且该母模60与公模50耦合后形成模腔以用于成型一产品。

  如图4所示,对本发明压铸模具结构可以进行开模操作时,压铸机台会伸出若干根顶出杆80,且这些顶出杆80可抵达下顶出板30的下表面,并带动下顶出板30与上顶出板40一起上抬,直至上顶出板40抵达公模50的下表面;在下顶出板30与上顶出板40上升的过程中,会带动安装在上顶出板40,下顶出板30间的顶针将公模50中的成品顶出模具。

  《压铸模具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铸模具结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结构,其包括二相隔而设的脚垫,且二脚垫的相对侧的底部分别形成一承载台;二承载台之间跨设一下顶出板;该下顶出板的上方设有一上顶出板;且二脚垫上设有一公模;该公模上设有一母模。如此一来,通过脚垫上所形成的承载台替代原先的下固定板,使得压铸模具的结构更简单。。

[ 返回 ]